close
東四六條胡同,原先開墻打洞的一排“小門臉”如今變成瞭社區便利店,菜果蛋肉、主食廚台中二手廚具收購房等一應俱全。這讓在胡同住瞭足有50年的劉秀英松瞭口氣:“本來還擔心沒地兒買菜,沒想到升級改造以後,購物更方便瞭。”
疏解整治到哪兒,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就跟進到哪兒。東城區商務委副主任胡嘉嘉告訴記者,未來3年,每個街道都會有一個便民服務綜合體,集菜店、早餐、便利店等便民服務於一體,“居民們不用擔心裝不滿自己的菜籃子”。
小飯館
台中中古設備買賣
連鎖便利店
地點:東四六條胡同
Before
小門臉沿街擺攤愁壞城管
上世紀90年代,東城居民張濤租下瞭東四六條40號的兩間平房。“這裡最早是一個菜蔬公司的賣菜點,我接手之後,覺得開飯館生意不錯,於是就改成瞭一傢飯館,主營老北京傢常菜。”張濤說,那個年代,胡同裡飯館也少,最開始生意還不錯。但慢慢的,餐館多起來,開飯館不賺錢瞭。於是,張濤將原本的飯館隔成瞭4個小間,開出瞭5個大門,除瞭仍然保留一部分空間繼續開飯館外,其他幾間全部出租。這些年,租戶換瞭一撥又一撥,有賣臉盆掃帚等日用百貨品的,有修自行車的,還有賣涼皮、涼面、煎餅、蔬菜水果的,“什麼賺錢就經營什麼。”
東城城管執法局東四執法隊副隊長高超龍,對張濤這些小門臉太熟悉瞭,一二手設備收購年不知道要上門執法多少趟。高超龍說,東四六條胡同是單行線,但是張濤的這些租戶們,每間房的經營面積不過十幾平方米,屋裡堆不下的東西,統統擺在胡同裡,菜攤和水果攤更是在胡同中占道經營,“經常一堵車,能堵出半條街去”。
After
主食廚房小有名氣 蔬菜直送便宜10%
隨著東城區“百街千巷”整治全面啟動,張濤的小店不光存在著開墻打洞的問題,還屬於七小業態。但東四街道沒有將張濤的小店一關瞭之,而是給他出起瞭主意,“不如轉型開個便民菜店吧”。
崇遠萬傢鄰裡服務公司負責對門店進行升級改造。公司總經理梁翠芝帶著記者走進瞭這傢如今叫作“悠惠萬傢”的連鎖便利店。平時,光蔬菜就有120多個品種,還有三四十種不同的水果,窗口放著雜糧,冰櫃裡放著鮮生肉、豆腐、涼粉,貨架上還有油鹽醬醋等包裝食品。張濤過去的小飯館被改成瞭兩個主食廚房。
對於居民最關心的菜價問題,梁翠芝說,由於所有蔬菜都是從產地直接運到統一的配送中心,然後直送社區菜店,減少瞭中間的層層批發環節,所以蔬果的價格比其他市場要低,有些甚至能低10%左右。
小飯館取消瞭,居民吃飯一點兒不受影響。梁翠芝說,這次特意引進瞭兩個主食廚房,大餅、燒餅,還能現炸素丸子呢。“引進的燒餅鋪子是專賣老北京風味燒餅的,一到下班的點兒,來這買燒餅還排隊呢。”
經過層層考核、培訓,張濤留瞭下來。梁翠芝告訴記者,經營的商戶要符合資質要求,不符合規范的要清出去,而且還要選擇受當地百姓歡迎的店傢。最開始,張濤也不習慣。比如以前擺菜,就是瞎擺,哪種菜想放哪兒就放哪兒。如今,蔬菜怎麼擺也有講究瞭:冬瓜、南瓜、土豆之類不怕磕碰的放在最上層,油菜、菠菜一類容易蔫的葉菜放在顧客隨手就能拿到的下層;西紅柿、黃瓜一類的特價菜、當季菜成筐成籃地放在地上,也方便補貨。
梁翠芝說,到8月底,計劃在東城開30傢這種示范店,到年底則要開100傢,根據體量不同,分為社區店、街道中心店和綜合服務體。“大多都是在拆違後或是進行過開墻打洞封堵的店面中建起來的,目前,沙子口、騎河樓、戲樓胡同的示范店都在開業籌備中。”
記者 張楠
美甲店
小菜店
地點:西城新北社區
Before
買個菜要倒兩趟車
傢住新北社區的劉阿姨今年62歲,已經在這裡住瞭近30年。以前,她和街坊四鄰的老姐妹們每天都去離傢不到1公裡的天秀市場買菜:“菜品種多,到瞭晚上還有好多撮堆兒的便宜菜,老年人很喜歡。”去年6月1日,天秀市場被疏解瞭,劉阿姨買菜變得困難起來:“離傢近的隻有一傢超市,和菜市場不一樣,價格不便宜。”
劉阿姨說,“不在超市買菜,我們就得去北四環那邊的菜市場,要倒兩趟車,好幾站地,很累,所以一直希望傢門口能有個方便、質量好、價格又合理的菜店。”
After
80平方米新菜店 居民投票自己選
在新北大街西北角,黑底白字的“福臨生鮮”招牌格外顯眼。盡管下著小雨,但是當記者下午4點多走進菜店的時候,不大的空間內還是擠著八九位顧客。一位居民剛挑瞭一口袋西紅柿,又來到盛放雞蛋的架子上選雞蛋。不一會兒,手裡就拎瞭四五袋子蔬菜和水果,“方便,新鮮,價格實惠,今天多買點兒。”
德勝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負責人厲敏告訴記者,之前這裡聚集著不少七小業態門店,最知名的是一傢眼鏡店和美甲店,足有十幾年瞭,天秀市場疏解後,德勝街道召開瞭居民議事會,由40名居民代表投票選出自己信賴的商傢經營菜店,最終,福臨大地商貿有限公司以38票的優勢當選:“我們以半年為期限,如果居民滿意就繼續,不滿意就更換其他商傢經營。”厲敏說。
自從6月1日開業以來,何經理和其他5名員工就忙活開瞭,每天早上7點半準時開門,晚上9點多甚至10點才下班:“每天在店裡的時間,比回傢時間長。”記者發現,盡管空間有限,但菜店分區齊全,分別有蔬菜區、水果區、肉類分割區和副食品區,蔬菜、雞蛋、水果、飲料和肉類更是琳瑯滿目,西紅柿、黃瓜、土豆、茄子、蘿卜、白菜、辣椒、蘑菇、薑,這些常見菜都有。何經理說,這裡的菜和水果都是每天早上從新發地采購的,直接拉到菜店,“像黃豆芽一類容易腐敗的產品,盡管有保鮮膜和冷櫃,也堅持一天一換。”
實習記者 張驁
大排檔
便民菜店
地點:豐臺西羅園街道洋橋北裡
下午5點鐘,羅大媽推著老伴兒來到位於20號樓前的新發地便民菜店,“老頭子腿腳不利索,還愛自己買菜,現在下樓走幾步就有菜店瞭,方便多瞭。”
便民菜店的位置以前是一傢川湘傢常菜館,天氣一暖和,這裡就成瞭露天大排檔,占瞭半條街。“大排檔一開就到半夜,吃喝嘈雜聲讓周邊樓裡的居民苦不堪言。”一位在菜店裡買菜的居民告訴記者。
當時洋橋北裡社區這個有著3000多戶居民的小區裡沒有一個像樣的菜店,隻有一個違建菜棚子賣菜,西羅園街道和產權方溝通後初步確定瞭引進便民菜店的方向。今年初,新發地便民菜店在洋橋北裡20號樓開業瞭。150多平方米的店鋪佈置得滿滿當當,百十種蔬菜水果碼放得整整齊齊,“我們這個小區是老舊小區,中老年人很多,銷售的蔬菜水果就以大路貨為主,薄利多銷,價格基本上與早市持平。”店主於鐵良一邊卸下十幾筐雞蛋一邊對記者說:“這個店一天就得賣出300多斤雞蛋,蔬菜水果一天能賣出三四千斤,居民們可願意來瞭。”
記者 孫穎
旅遊市場
生鮮超市
地點:海淀香山街道
住在香山第二社區的居民孟昭生是土生土長的香山本地人,已經退休的他,平日裡成瞭傢門口新開張便民生鮮超市的常客。
生鮮超市就位於香山路和一棵松路之間的地塊內,營業面積400平方米左右,蔬菜水果、肉蛋糧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在這裡一應俱全,黃瓜頂花帶刺、西紅柿個個水靈,熟食涼拌菜都用保鮮膜包好。“黃瓜兩塊三,比大超市可便宜,關鍵是新鮮。”讓孟昭生最滿意的就是這裡的蔬菜新鮮、價格適中。
但在此之前,這傢便民生鮮超市的原址是一個小販聚集、環境臟亂的低端市場。“這個市場可要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瞭。”海淀區香山街道副主任李榮敬告訴記者,香山是個遊客聚集的旅遊區,市場的位置正好處在公交樞紐的北側不遠處,在香山旅遊旺季人車擁堵的時候,加重瞭環境秩序的混亂。商販的經營范圍也比較廣泛,除瞭日雜用品、本地土特產、旅遊商品之外,也會賣一些水果蔬菜。“缺斤短量、以次充好的多瞭去瞭。”
去年10月,香山街道啟動瞭對這個低端市場的疏解,市場關閉之後,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對香山地區的服務網點進行瞭全面梳理,瞭解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去年年底,社區服務中心與產權單位最終達成共識,在原市場上進行實地改造升級,將原先的攤位市場升級為便民生鮮超市,每天提供不少於10種且價格低於市場價格10%的蔬菜,供居民選擇。
記者 葉曉彥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環球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