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創50條·海漂|一個東北人就這樣喜歡並畫下上靜電機推薦海的老街道



12月14日,上海發佈“文創五十條”,其中有專門條款優待外來人才。這些“海漂”人才的到來為上海文創產業作出瞭貢獻,也為城市增添瞭活力,彰顯上海的文化軟實習。澎湃新聞聚焦“海漂”人才,講述他們和上海的故事。
作為一個在上海生活多年的東北人,侯偉2002年從魯迅美術學院離開到上海師范大學任教,十多年間,他跟隨上海發展的腳步,逐漸融入瞭上海,接受瞭陰冷的冬季氣候、喝酒也從北方“豪飲”變成瞭健康的“點到為止”、平時喜歡在上海的老街轉悠,畫下上海的歷史街區。而作為油畫傢,他的藝術作品也從最開始的北方厚重畫風逐漸增加瞭江南的溫潤元素。
侯偉
侯偉是地地道道的東北人,“東北鐵嶺的,和趙本山是一個地的”。從小喜歡繪畫的他,學習繪畫受父母影響很大,尤其是母親。小時候的侯偉更多的把畫畫當做瞭自己的興趣愛好,上瞭初中才知道原來大學有美術學院,能夠讓自己學習到多的專業知識。從那時開始,他就立志學好繪畫,畢業以後更是考到瞭沈陽的魯迅美術學院,學習瞭油畫專業。
大學畢業以後,侯偉在當地的中學做瞭美術老師,但是他對繪畫的興趣多過當老師。後考上瞭魯美的油畫系研究生,並在全國美展獲獎,學校最終決定讓他留校。
2002年來到上海是人生的轉折點
2002年,對侯偉來說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他放棄瞭全國知名的魯迅美術學院的任職邀請,毅然決然來到上海師范大學任教。
“作為年輕人,我希望到北京、上海闖一闖,看看有沒有其他機會。當時上海師范大學的院長是徐芒耀老師,他很喜歡我的畫。2002年那會兒,學校不缺教繪畫的老師,比較缺設計老師,但是徐院長說好的老師他也要,然後我就稀裡糊塗來瞭。”
侯偉和學生在畫室
對於當時已經娶妻生子的侯偉來說,留在魯迅美術學院無疑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但是當他向傢人表露自己想要出去看一看的想法時,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太太李偉光對這一決定非常支持。“我太太說 你去看吧,留不留沒關系,見見世面也好。 在這一點上,我非常感謝她。”
按照當時上海的人才引進政策,侯偉一傢很快就在上海辦理瞭落戶手續,太太李偉光也在離傢不遠的一所幼兒園內做瞭老師。
盡管來到上海的過程非常順利,但是南北方的氣候差異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卻讓侯偉一傢吃瞭不少的苦頭。
“我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到上海時將近40歲瞭,對北方的氣候、環境、感覺包括人際關系都是帶著北方濃重的特色而來的,來上海後,首先氣候就受不瞭,北方冬天是幹冷,南方是濕冷,以前我的手從來不起凍瘡,但是到上海頭一年就起凍瘡瞭;南方的夏天很熱,東北的夏天甚至連風扇都不要開,生活上不適應。此外,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也不一樣,北方人是一下子就爆發出熱情,而南方人都是由冷到熱的一個過程。”
侯偉在工作室作畫
氣候上的不同隻能通過身體慢慢適應,對於人際關系的處理,侯偉夫婦則表現出瞭北方人一貫的灑脫,他和太太都認為“人和人的交往,不論風格是否一樣,隻要你的心是好的,是善良的,別人就會願意和你交朋友,你得慢慢的走近別人。”
以這樣良好心態生活著的侯偉夫婦,很快在工作和生活中適應瞭上海的節奏和人文,他們的飲食逐漸中和,餐桌上既有南方口味清淡的小青菜,又有傢鄉口感豐富的打鹵面,周末的三五好友聚會也成瞭他們固定的休閑節目。侯偉還笑稱“現在習慣瞭飯前喝一小杯,點到為止,有益健康。”
上海是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
談到南北方文化的差異時,侯偉說上海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
這種包容首先體現在大的文化環境上。在他看來,原本覺得毫無發展前景的專業,卻在上海這座城市裡,展現瞭無限生機。“比如說我兒子,現在是上海戲劇學院的研究生,他從小就喜歡表演、戲劇,他在上中學時,參加瞭一個話劇劇團,就這樣慢慢就走上這條路瞭。我對這個專業不大懂,總覺的將來他得有市場才行,後來每次他有話劇票,就說 爸,你看去 ,結果場場爆滿。這個話劇在我們北方很難想象這樣的場景,一般誰看這個?但是在上海,隻要有這一行,肯定就有一幫人看。所以說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上海是一個很有活力、包容的城市。”
《相》(局部),紙本坦培拉,2002年
在侯偉看來,身處上海的每一天都在變化。上海是一泉活水,是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城市,他所在的院校給他提供瞭學習的機會,此外,社會上國內外的各種藝術展覽所傳遞出的大量信息,甚至藝術以外的信息對他的沖擊都是巨大的,這在極大程度上刺激瞭他的繪畫創作;而在遼寧,魯迅美院是一個局部,小范圍內有很好的氣氛,而社會大環境的藝術氛圍就相對欠缺些。“上海有很多這樣的機會,會幫助你成長,我來上海差不多15年瞭,這種機會每一年都有,它始終在刺激你處於一種活躍的狀態。”
《空塵》, 紙本透明水彩,2005年
同時,侯偉用自己的作品闡釋瞭對上海“包容”這一特點的理解。“我之前的作品都比較厚重,因為北方人受地域的影響是非常強烈的。到瞭上海以後,我覺得我的畫法、畫風和上海的感覺有距離,於是我就把上海的靈動、色彩、濕潤等元素適當地融入到作品當中。”在他看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瞭自己的畫風,如果不在上海,作品未必不好,但也不會是如今的表現方式。
通過繪畫做有意義的事
剛到上海的侯偉沒事就騎著自行車到上海的老街道“采風”。他喜歡上海特有的老街道,覺得這樣的街道非常適合畫面的表達。“你往那一走,就是一個畫面,它會馬上帶你進入一種狀態,我剛來上海時,沒事就拍拍照、畫點畫。”
上海的這些老街道,承載著歷史的印記,中和瞭城市的喧囂,也給侯偉帶來瞭創作靈感。
2017年9月,“符號上海-上海風貌保護道路文化之旅系列展覽”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開展,展覽“街巷·風情”將19篇《永不拓寬的街道》的書摘與64幅上海油畫傢的作品結合,以“悅讀”形式讓觀眾品位上海風貌保護道路的歷史風韻,而侯偉的作品也在此之列。
《新華路陽光斑斕》,侯偉作品
有著特殊墻體曲線的新華路的情景再現並不是原景的油畫展現,而是融合瞭侯偉的繪畫語言,既有藝術性,又有生活性和典型性。提及這個展覽,侯偉說道“當時我挺興奮的,因為我特別喜歡畫老上海。此外,上海的洋房、老馬路文化底蘊非常深,對我的沖擊也很大。”如今,這個項目得到瞭市政府各界的支持,“我覺得做這個項目太有意義瞭,通過繪畫來呼籲保護好的東西,現在六十四條永不消失的馬路,就永遠保留下去瞭。”
侯偉擅長水彩畫、油畫,對坦培拉技法有著獨特的理解和運用。他的作品也多次入選全國美展並得獎,如《春》、《種子》、《傢》等。
《塵埃系列.空瓶子》
目前,“塵埃系列”是他潛心創作的系列作品,他將油畫和坦培拉的技法結合、融入到水彩中,以厚重的水彩表現塵埃,並將“塵埃”定為自己永恒的主題。
《塵埃系列.泡》
對於身處上海這座繁華喧鬧的大都市,侯偉有著自己的堅持,他說“繁華、喧鬧、熱烈,最後都會歸於平淡。”他認為在上海這樣繁鬧的城市適合畫這些,“這也是一個鮮明的對比,反而很好。”

(原標題:文創50條·海漂|靜電排油煙機一個東北人就這樣喜歡並畫下上海的老街道)

油煙分離機
C288F77B5A4E97CB
arrow
arrow

    wji382r6z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